您好,欢迎光临中陶家居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位置:首页 >> 热点头条

中国建筑卫生陶瓷30年大事系列报道之一

出处:中国陶瓷家居网    发布日期:2013-07-11    作者:编辑部整理    责任编辑:阳明    浏览次数:0   

  编者按:从本周开始,中国陶瓷家居网在广泛采访调查的基础上,收集整理30年来影响中国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将分批予以报道。在采访调查过程中,得到了包括黄芯红、尹虹、张永农、欧家瑞、罗新家、罗青等众多行业资深前辈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我们热忱欢迎业内人士提供线索,共同回忆那段让人难以忘怀的峥嵘岁月。


  一、佛山石湾利华装饰厂引进第一条全自动生产线


  1983年,佛山市石湾利华装饰厂在周隶华的带领下,与意大利一家公司合作,以207万美元全线引进一条年产30万平方米彩釉砖自动生产线,并由意方承包产量、质量、能耗三项主要指标。这是一桩具有时代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它揭开了中国建陶工业与现代化、国际化接轨的序幕。从这一刻起,全国各地纷纷掀起了从国外引进自动化墙地砖生产线的热潮。


  从1984年开始,在短短3年时间内,全国引进的生产线即达60多条,来自意大利、德国、西班牙、日本等国的全自动压砖机、辊道窑、施釉线、印花机等关键设备被大面积引进。仅1983年至1989年间引进生产线所花费的外汇就达1亿美元以上,全国建陶企业数量增加至数百家。尽管许多引进的生产线最终并未达到预期目标,经济效益不尽人意,但各地通过对国外生产线的引进、消化、吸收,对提高我国现代化建陶工业的生产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佛山市陶瓷工贸集团公司成立


  1987年1月24日,原佛山市陶瓷工业公司将管辖的石湾各个陶瓷厂和为其服务的相关企业,按照中央深化企业改革的精神,合并成立了我国陶瓷行业首家企业集团——佛山市陶瓷工贸集团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建陶生产企业,这就是盛极一时的佛陶集团。


  1989年前后,先后有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乔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李瑞环、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胡乔木等中央领导到佛陶集团考察、指导工作。


  三、国内首家陶瓷专业媒体-----《陶城报》创刊


  1989年3月28日,国内首家陶瓷专业媒体-----《陶城报》在佛山石湾佛陶集团创刊。创始人为张永农及采编人员许学峰。报纸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拥有独立的刊号,并逐步发展成行业报。《陶城报》的诞生,在当时对推动建陶业的发展起到了正确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在《陶城报》成功的影响下,在佛山产区,行业媒体成为企业追捧的宠儿,随后相继诞生了《陶瓷信息》、《陶瓷周刊》、《建材周刊》、《东西传讯》等专业媒体,虽然宣传范围大部分局限于佛山产区,但却成为佛山诸多品牌的孵化器,由此推动了佛山陶瓷业的品牌大战,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佛山建陶行业的品牌建设,并使佛山产区牢牢地掌握了在整个行业的话语权。时至今日,佛山行业媒体已经走出广东,在全国布局,包括网络媒体在内,已经成为全国陶瓷媒体最集中的高地。


  四、我国第一台全自动液压压砖机问世


  1989年3月,我国第一台全自动液压压砖机在佛陶集团机械总厂所属的石湾陶瓷机械厂研制成功。


  五、上世纪90年代佛陶集团进入鼎盛时期 影响全国


  佛陶集团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于1993年2月8日正式成立月成立了广东佛陶集团有限公司,并选举产生周棣华、范时等月人为第一届董事会成员,选举产生霍锐锦、陈保颐等9人为第一届监事会成员。

  广东佛陶集团1995年名列中国最大工业企业500强,是全国500强中唯一一家陶瓷生产企业。1997年,广东佛陶集团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建立起“集团公司(母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子公司)——生产性工厂”的母子公司体制,拥有全资子公司7家,分公司2家,参股公司2家,国家级技术中心一个。其中,2家全资子(分)公司属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员工2.1万人,年产墙地砖3510万平方米,占全国建陶总产量的25%。


  佛陶集团主要品牌有:建筑陶瓷类,钻石牌、赛纳牌、环球牌、海鸥牌、红狮牌;卫生陶瓷类,钻石牌、赛纳牌、环球牌;美术园林陶瓷类,红狮牌;特种陶瓷类,金刚牌;陶瓷机械类,力泰牌。


  1993年,佛陶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0.14亿元、税利5亿元,生产墙地砖4436万平方米; 1994年,佛陶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9.17亿元、税利4.68亿元,并开始准备在香港上市;1995年,佛陶集团实现销售收入27.56亿元,税利3.9亿元。佛陶集团进入最辉煌的鼎盛时代,成为全国建陶企业学习的标兵。



  六、佛山石南大桥通车 加快南庄崛起


  1992年,石南大桥通车,加快了石湾与这些周边区域的技术、信息和人员交流,南庄建陶行业也一日千里,纷纷筹建建陶生产线,短短一、两年时间就建成200多条大规模的建陶生产线。


  七、兆峰集团同昙花一现 陶瓷王国名噪一时


  1983年,少年得志的李兆峰借资100万起家,创办向大陆供应陶瓷设备的贸易公司,10年后,这家公司发展成为市值20亿元的上市公司,旗下员工过万人,李兆峰也因此被称作“奇才”。在此期间,李兆峰借助从香港进口意大利等国先进设备的便利,在全国各地大面积合资建厂,先后到山东、四川、重庆、江西、北京等地以设备和生产线参股的形式,建成数十家中港合资建陶企业,仅山东产区就有山东莱芜兆峰陶有限公司、淄博宏峰建陶有限公司、山东栖霞三峰建陶有限公司、潍坊安峰陶瓷有限公司等近20家兆峰集团旗下的合资企业,景德镇也有景德镇兆丰光明陶瓷厂,兆丰华丰瓷业陶瓷厂等5家合资企业。


  但是,由于布局过快,再加上李兆烽在合资建厂的过程中,存在动机不纯、利用合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以过高的设备价格获取暴力之嫌,兆峰集团的梦想如同昙花一现,短短几年就烟消云散。2000年初,兆峰陶瓷在香港被清盘。其所办企业大多破产倒闭,重组,或被其他企业收购、兼并和控股,诸多合资企业纷纷起诉兆峰集团,要求将其不合理的设备资产重新评估作价,名噪一时的“陶瓷王国”瞬间土崩瓦解。


  八、台资企业抢滩大陆 形成华东高端产区


  90年代初,台资企业 斯米克进入华东地区的上海建立合资企业,借助国内日益增长的建材市场需求、优惠的外资企业条件、良好的地理优势,在90年代初期造就了备受瞩目的“斯米克现象”。除斯米克之外,还有冠军、亚细亚、现代、泛亚、诺贝尔、罗马等一批台资企业先后进入上海、浙江杭州、江苏昆山地区,逐渐形成了在高端市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台资军团。这些台资军团资本雄厚、管理科学、技术先进,当时在起跑线上远远领先于国内其他产区的建陶企业,使其在以后的发展中占据了市场高端,并最终成为我国建陶行业最具竞争力的产区之一,时至今日,诺贝尔仍然是建陶行业的顶级品牌,其营销模式和销售利润为全国建陶企业所热捧。


  九、石湾化工陶瓷厂辊道窑重油烧制系统研制成功 达国际先进水平


  上世纪90年代初期,石湾化工陶瓷厂的辊道窑重油烧制系统研制成功,不仅加快了我国辊道窑的市场推广,也大大降低了油耗。由于重油的杂质多、水分高,而且含有铁质和沙尘,很容易污染制品。针对这种情况,一些企业先后研制出了全隔焰、半隔焰辊道窑,不仅解决了重油做燃料的污染问题,而且能耗也大为降低。至此,辊道窑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窑体结构、燃烧系统、循环系统、监控系统、自动出窑机等配套体系,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十、佛山陶瓷研究所冷等静压工艺生产精细陶瓷辊棒技术获巨大成功


  至1989年初,佛山产区已拥有辊道窑50多条,每年更换陶瓷辊棒在25000根左右,全国约早50000根左右。这种被工人们戏称为“大香肠”的窑炉运动配件,售价高,损耗大,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一支就需20多美元,成为制约生产的一大瓶颈。


  当时的佛山市陶瓷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何锡伶,针对“大香肠”损耗大、维修更换困难、产品依赖进口的状况,率领一批技术人员,瞄准这一高科技的易耗品,采用冷等静压成型技术,终于在1992年9月研制成功这种超级“大香肠”——长度达2.6米的高温陶瓷辊棒,测试温度达到了1300℃,成为装备配套企业当中最引人注目的技术成果,对降低窑炉维修成本,提高维修效率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何锡伶的“大香肠”问世后,很快就受到国内企业的喜爱,替代了昂贵的进口辊棒,创造了良好的经营效益。佛山市陶瓷研究所开发的采用冷等静压工艺生产精细陶瓷辊棒的技术作为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提前两年完成,通过了国家级的成果鉴定,并于1992年获北京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这一成就,成为陶瓷行业这一时期最杰出的成就之一,受到行业的广泛好评和尊重。



  十一、台湾“制釉大王”蔡先昌投资佛山 山水大塘建成大鸿制釉


  1993年10月,号称“制釉大王”的台湾企业家蔡先昌,投资5000万美元在三水大塘镇建成了广东三水大鸿制釉有限公司,专业生产高档陶瓷使用的色釉料产品,仅仅经过5年的发展,就成为位居世界前三位的色釉料专业生产企业。对行业发展更具有意义的是,大鸿制釉落户佛山,对佛山色釉料行业的形成起了强大的推动与促进作用,不仅成为色釉行业 的龙头与表率,而且培养了我国第一代陶瓷色釉料技术、研发和管理人员,不少“大鸿人”后来自主创办了大大小小的色釉料企业,形成了门类齐全的色釉料行业,成为我国建陶业配套产业当中的重要环节。


  十二、1993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瓷砖生产国并保持至今


  随着各地大上建陶生产线的热潮,我国建陶产品 的产能迅速扩大,1993年,我国建陶产量达5.3亿平方米,首次超过了意大利、西班牙等建陶强国,坐上了世界建陶产量的头把交椅,并在其后一直保持着这一地位。


  凭借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一个新兴的建陶生产大国已经有了隐约的轮廓!


  十三、建陶行业掀起第三次建设高潮 产区呈“三山一海夹两江格局”


  1998年前后,以佛山南庄为代表的乡镇集体企业大规模进行改制,由此引发了行业新一轮建设高潮。1998年末至1999年初,仅南庄新上建陶生产线就达200多条。


  这一时期,山东产区先后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近300条,建陶生产企业达到近300家,相关配套企业80多家,其中合资企业50多家,墙地砖产能接近4亿平方米。


  在另一个建陶生产大省福建,1997年,其陶瓷砖产量已位居全国第二,并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外墙砖产品优势。鼎盛时期的外墙砖,产量占到了我国外墙砖市场的60%以上。到了1999年,福建晋江、南安产区拥有的现代化辊道窑生产线达到300多条,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建陶生产大省之一。


  在华东区域,台湾信益集团1997年出资2000万美元购买了太子陶瓷厂,同年投资3000万美元在毗邻上海的昆山购地530亩建设新厂,其冠军牌内墙砖、仿古砖成为市场的高档产品,斯米克、诺贝尔等一批华东合资企业在这一时期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同样掀起了一股大上建陶生产线的热潮。在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山西、辽宁、云南、甘肃、新疆等地区,也有不少建陶生产线上马,形成可以佛山、晋江、博山几大产区为主,各地分散性企业为辅的生产格局。全国除青海省以外,其他省市和自治区前部建有建陶厂。


  十四、科达大吨位国产压砖机上市 打破洋货垄断达国际先进水平


  1998年,是中国陶机业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抛光机生产制造企业的科达陶瓷机械厂把目光瞄向了最具技术含量的大吨位压机区域,经过艰苦的努力,仅仅一年时间,科达公司就在专业生产抛光机的基础上,开发生产出了当时国内最大吨位压KD3200全自动液压压砖机,并通过了国家级新产品鉴定,从而结束了在大吨位压机领域洋压机独步市场的局面。KD3200压机在三水欧神诺新建成的生产线上顺利通过测试并一直上线使用至今,各项性能技术参数均超过了设计要求,具有90年代末国际先进水平,不仅填补了国产大吨位压机的空白,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国产装备的现代化进程。


  十五、中国建陶装备全面进入国产化时代


  随着大吨位压机的国产化,各类高效低耗的国产先进生产设备被广泛运用,包括大型球磨机、喷雾干燥设备、各种截面尺寸的辊道窑(1.5~3.2米)、多功能施釉线、各种形式的快速干燥线等。除超大吨位压机外,其余设备我国已能自主生产,生产装备的国产化率大幅度提高。这当中,咸阳陶瓷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佛陶企业、科达等一批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充分发挥自己强大的研发与生产能力,为我国建陶装备的全国国产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窑炉方面,涌现出了一大批专业窑炉制造企业,并使窑炉的生产制造与烧成控制水平大幅度提高。辊道窑向着大型化方向发展长度从最初的110米左右向200米发展。与此同时,干燥窑的余热利用率不断提高,干燥效果不断改善。辊道窑的燃料开始多元化,从液化石油气到轻质柴油,重油及工业混合油,再到煤制气等燃料都得到广泛使用。此外,窑炉轻型化成为发展方向,耐火材料的不断更新使烧成带窑厚度大大减薄,地面荷重减小,既缩短了建窑周期,又减少了投资。高速等温喷嘴、耐高温辊棒、变频控制等配件与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得窑炉操作不断智能化,温度控制更加随心所欲,燃烧效率进一步提高,热风循环及计算机控制被广泛运用,产品能耗大为降低,单线产能不断扩大,出现了日产近10000平方米的烧制生产线。


  为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快产品结构的调整,促进装备和生产工艺的升级换代,国家经贸委于1999年1月22日发布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明确规定对建筑卫生陶瓷所用的土窑、倒焰窑、多孔窑、煤烧名焰隧道窑限期进行淘汰,从而从政策上支持了新型节能辊道窑的发展。


  施釉线及原料生产设备制造水平同样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一阶段产品规格从300×300mm发展到1000×1000mm甚至更大,施釉线向多功能、全自动方向发展,并出现了干法施釉、辊筒印花等新技术。原料加工采用了较为成熟的配料系统、大型湿式球磨机和喷雾干燥塔等装备,各类原料添加剂、除铁、贮浆、造粒等工艺技术已经较完善,大部分企业能够针对不同产品的工艺特征迅速调整原料配方,以适应生产需要。


  世纪之交,中国建陶装备已全面进入国产化时代,以大产能、高性价比为核心特征的国产装备为中国建陶业建立制造成本优势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楚才 阳明 谭见 黄娴整理)

 
上一篇:中国建筑卫生陶瓷30年文艺汇演筹备启动
下一篇:中国建筑卫生陶瓷30年大事系列报道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