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已经快速发展了30年,产能已经达到140多亿平方米,2014年,全国实际产量只达到90多亿平米,相对于大的经济环境,这是现阶段产能严重过剩的生动写照。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从自身实际出发,强制执行清洁生产,煤改汽、实施新的国家标准等,在制造层面决定了陶瓷卫浴企业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必须面对的新的课题。
在终端市场层面,由于房地产行业遭遇的深度疼痛,以及电子商务、小区推广、大的工程的企业战略合作的多次拦截,尽管经销商不停的出招,然而收效甚微。因为战术突击很难改变战略转变的被动局面。所有这些因素的综合表现,就是我们当前建筑卫生陶瓷行业新的常态。
新思路。在新常态下,作为经济主体之一的企业,能否正确认识新常态、适应从高速到中低速增长的变化,将是企业能否度过这段阵痛期的关键。新常态下,政府现在把这只手还给了市场,市场成为了配置资源的主要因素,政府不再刺激经济。这就需要企业家们转变观念,有适应新常态的新思路;企业要从原来机遇型成长,转变成为“练内功”,通过升级转型和提高自身实力在市场上存活下来,不被淘汰。
这种新思路不是小打小闹的变化,而是企业要敢于自我革命的新思路。
改革开放30多年年,中国得益于制度红利、人口红利、资源红利等优势,实现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乘着这场东风,一大批中国民营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前30年,大部分陶瓷卫浴企业靠的是机遇型成长,用互联网时髦的话说,就是一直有台风把我们吹起来,各行各业都获得很大成长。政府这只手的力量很足,遇到经济下行就会出台刺激手段,以保持高速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的4万亿刺激政策就最明显的例证。
然而这种优势在新常态下正逐渐减弱。
在新常态下,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将减少,市场将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因素,企业要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中生存,更多地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这种改变带来最大挑战则是习惯的改变。
经济学家许小年在《新常态改变中国》一书中提到,低成本扩张、抢占市场及低成本获取技术和产品的时代已经结束。建筑卫生陶瓷企业现在所处的是一个全新的经营环境和全新的竞争环境,要想扩大市场份额,必须从同行手中抢夺市场,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营销创新来提高整体工艺技术水平和品牌辨识度。不能够适应新常态、不能作出改变的企业,将成为能够主动改变的企业未来成长的肥料,这就是机遇。市场重新洗牌之后蛋糕就让出来了。自然法则里,在一片森林里是没有人去施肥的,被自然淘汰的树木腐烂后就成为了参天大树的肥料。
新举措。有了这种意识和思路,还要有真正落地的举措;陶瓷行业发展到今天,应该不是单纯的去追求规模效益型,应该逐步转变到质量效益型、品牌效能型。中国的建筑卫生陶瓷早已是世界第一大国,但我们和西班牙、意大利相比,我们的品牌效益、产品附加值、整体工艺技术水平都相差甚远;这就告诉我们,新常态下,我们要有革命性的新举措,要有牺牲眼前部分利益的勇气:如控制规模、控制产量;把主要人力物力投入到提高产品质量、加强产品的生活化设计、提升终端服务品位,打造国际性知名品牌,打造专业特色化品牌的路子上来,实现规模扩张化向品牌效益化的高层次转变。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在产量不增加或者有所减少的情况下,效益反而大幅度提高。这样,不但可以守住自己的蛋糕,还可以节约资源和能耗,服务好经销商和客户,改变厂商每年任务层层加码、厂商博弈,经销商促而不销、利益纠结的被动局面。
新成效。新常态下,建筑卫生陶瓷行业急需的不再是100亿的企业,更不是1000亿的企业,这是一种误区。我们不同于家电行业,作为传统的资源消耗型行业,我们急需的是多少大众化品牌、行业整体盈利水平,产业的整体制造水平如何低成本适应清洁生产;要达到这种成效,需要的是从上游技术装备、色釉料墨水、陶瓷卫浴企业、终端经销商、装饰公司、设计师、房地产采购商的深度沟通和整合。作为话语权的专业媒体,更应该站在推动行业整体进步的高度,整合资源、不断地沟通,传递正能量,与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在新常态下共同突围升级,为我国迈向陶瓷强国登高疾呼。
英国大诗人雪莱层满怀豪情地写到:冬天来了,春来还会远吗?在2015年充满阳光的日子,在羊年新春的吉祥日子里,中国陶瓷家居网祝陶瓷行业全体同仁新春快乐,家庭幸福,事业兴旺,万事如意。